来源:互联网2025-09-03 16:20:48
草原禁牧补助政策不仅是给牧民的 “生态红包”,更像一把 “双刃剑”—— 一边修复着脆弱的草原生态,一边改变着牧民的生产生活。这些年,政策落地后,草原和牧民的日子都悄悄发生了变化,今天就用真实案例跟大家唠唠这些影响。
一、对生态环境:从 “沙化裸露” 到 “绿草满坡”,草原慢慢 “喘过气”
过去,不少草原因为常年过度放牧,草被啃得只剩草根,风一吹就起沙,连喝水的小池塘都快干了。禁牧补助政策实施后,草原终于有了 “休养生息” 的机会,生态变化肉眼可见:
首先是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禁牧前部分草原植被覆盖率不足 30%,地面裸露着大片沙土;禁牧 3 年后,牧草长得能没过脚踝,覆盖率超过 70%,连多年不见的狼毒花、针茅都重新长了出来。当地牧民说:“以前放羊得跑十几里地找草,现在禁牧区的草,牛羊根本吃不完,还能看到兔子、野鸡在草里窜。” 新疆巴里坤县对温性荒漠草原实行禁牧后,原本稀疏的骆驼刺、芨芨草变得茂密,沙化土地每年减少近万亩,连周边的风沙天气都少了 。
其次是水源涵养能力变强。草原是天然的 “蓄水池”,草长得好,土壤保水能力就强。甘肃舟曲县的禁牧草原位于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过去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下雨时泥沙直接冲进河里;禁牧后,厚厚的草层像海绵一样吸水,河水变清了,连山上的泉水都比以前多了。当地林业部门监测显示,禁牧区的地下水位每年上升 5-10 厘米,周边农田的灌溉用水也更充足了 。
最后是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前因为草原退化,不少动物没了栖息地,比如青海湖周边的普氏原羚,一度只剩几百只。禁牧后,草原生态变好,普氏原羚的数量增加到上千只,还能看到黑颈鹤、斑头雁在草原的湖泊里筑巢。牧民笑着说:“现在放牧时,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候鸟飞过,草原又变回以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样子了。”
二、对牧民生活:从 “靠天养羊” 到 “多元增收”,日子有了新盼头
禁牧初期,有些牧民担心 “不让放羊,没了收入怎么办”。但随着补助政策落地和配套措施跟进,牧民的生活不仅没受影响,反而多了新的增收门路,生活方式也悄悄变了:
一方面是收入有了 “双保障”。禁牧补助直接给牧民带来稳定收入,比如青海海南州贵德县牧民,每亩草原每年能领 14.34 元补助,家里有 1000 亩禁牧草原,每年光补助就能拿 1.4 万多元 。除了补助,不少牧民还搞起了 “舍饲养殖”—— 不再靠草原放羊,而是在圈里养改良品种的牛羊,用青贮饲料喂养。内蒙古科左中旗的牧民王大叔,禁牧后建了标准化牛舍,养了 50 头西门塔尔牛,一年能卖 10 多头牛犊,收入比以前放羊翻了两倍。他说:“以前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年份牛羊掉膘,现在圈养省心,还能通过补助买饲料,收入稳多了。”
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更 “现代”。禁牧后,牧民不用再每天赶着牛羊 “逐水草而居”,不少人搬到了集中定居点,住上了砖瓦房,家里通了水、电、网络。甘肃舟曲县的牧民定居点里,还建了卫生室、幼儿园,孩子上学不用再走几里山路,老人看病也方便了。有些年轻牧民还学会了用手机直播卖牛羊肉,或者在附近的草原旅游区打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多赚一份钱。当地干部说:“现在牧民的日子,不再只围着牛羊转,有了更多选择,不少人的日子比以前更红火了。”
不过,政策实施中也有小问题,比如部分偏远地区的牧民,刚开始不习惯舍饲养殖,或者不知道怎么找新工作。好在当地政府会组织养殖技术培训,还帮牧民对接企业,解决饲料采购、牛羊销售的问题。慢慢的,越来越多牧民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也尝到了禁牧的甜头。
草原禁牧补助政策,就像给草原和牧民搭了一座 “双赢桥”—— 草原生态变好了,牧民的日子也有了新盼头。现在走在草原上,能看到满坡的绿草,也能看到牧民脸上的笑容。未来,随着配套政策越来越完善,相信草原会更绿,牧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甜。如果牧民朋友对政策还有疑问,或者想了解更多增收门路,记得找村里或县林草局咨询,一起把草原和生活都经营得更好。
草原禁牧补助政策:区域规定、补贴地区...
一文读懂:草原禁牧补助政策内容全解析...
2016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草原禁牧补助:补贴标准、领取条件、申...
2016年海北州禁牧补助标准和草畜平...
内蒙古新一轮草原补奖:禁牧补贴标准提...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2024年草原生态...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2024年草原生态...
2024年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草原生...
2024年青海西宁大通县草原生态保护...
2024年云南文山砚山县草原生态保护...
202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草原...
2024年宁夏吴忠同心县草原生态保护...
2024年云南楚雄姚安县草原生态保护...
2024年甘肃武威凉州区草原生态保护...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