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23709人
- 邮编:558113
- 方言:贵州方言
- 车牌:贵J
-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 面积:323.4平方公里
- 电话区号:0854
- 区划代码:522732109
- 人均收入:3558元
- 地貌特征:云贵高原上,月亮山腹地
- 乡镇特色:九阡酒、九阡李、水各卯文化、潘新简反清遗址、石板寨抗日旧址
- 乡镇构成:辖九阡村、水各村、水条村、水昔村、板高村、水梅村、母改村、石板村、水懂村、板甲村、甲才村等11个行政村。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5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8元,粮食总产量9392吨,人均占有粮404公斤。
九阡镇境内旅游景点有三都县水各卯文化旅游区、水昔河民俗风景带、板甲晴雨石风景区、月亮山风景旅游区、潘新简反清遗址、石板寨抗日旧址。
-
三都县水各卯文化旅游区
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各村,位于三都南部樟江源头的九阡镇。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全部是水族,水各大寨是该村最大的自然寨,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光秀丽,风情独特,民俗民风保存最为完好,村中藏有大量的水书和水歌刊集,是一个典型的水族村寨。
-
潘新简反清遗址
水族农民起义抗清的英雄潘新简,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54年在九阡镇水梅村树起反清起义大旗,首先得到当地人民大众的拥护,这次农民革命运动成为贵州历史上“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九阡水族起义遗址”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水梅村立碑。
-
石板寨抗日旧址
石板寨抗日旧址位于自治县南部的九阡镇石板寨,距县城约69公里。民国时期,石板寨的水族群众出于保护村寨的需要,在寨子周围筑起了高2米、厚1米多的石墙。并利用寨子周围几十株高大挺拔的树木以及木枋和圆木相互横扎连结,加上茂密的竹林和杂乱的刺蓬,组成了人工和天然相结合的堡垒。至今保存的防御墙和被日军炮击的房屋、宅基等遗迹,是水族人民不畏-抗击侵略的见证。
九阡镇原名“九阡里”,水族语言译为“九仙”,即九个仙女居住之地的意思。
1951年2月,九阡地区解放,由潘文兴部队接管,中共周覃区(三区)工委政委宋道绰,区长潘文兴。后来提潘文兴为荔波县副县长。
1951年3月,荔波县境内匪患基本肃清后,人民游击队奉命进城整编。到1952年底止,九阡地区土改基本结束。
潘新简起义部队被清朝军队镇压后,将“九阡里”改为“从善里”,其意思是说九阡地区的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等人民群众多暴逆不顺,应“从善归正”。
到民国时期,将“从善里”该为“从善区”、“从善乡”。
九阡解放后,1954年,当地领导立即要求上级批准把“从善乡”改为“九阡区”,洗刷了九阡地区人民百余年来蒙受的冤辱。
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将原属于荔波县的九阡区从划归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县。
1991年,由于实行“建镇撤乡并区”政策,九阡区改为九阡镇,撤销原来的板甲乡、水尾乡(现属于榕江县)、水各乡等。
九阡镇下辖九阡村、水各村、水条村、水昔村、板高村、水梅村、母改村、石板村、水懂村、板甲村、甲才村等11个行政村。
三都九阡镇:福猪养殖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三都水族自治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发展扶贫项目作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的支点。该县自福猪产业项目实施以来,九阡镇通过实行项目推进亮灯警示奖惩制度等措施,全力加快福猪产业项目推进,助力脱贫攻坚。查看更多